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青輔會-嘉義舊監人文行動營活動‏!快來報名參加吧!

青輔會-嘉義舊監人文行動營活動‏!快來報名參加吧!



活動時間:10/24、10/25(第七梯次)或者10/31、11/1(第八梯次)

活動地點:嘉義市



想體驗在監獄吃牢飯,在古色古香的老旅社喝咖啡,與眾不同的行程!

那你千萬不能錯過─嘉義舊監人文行動營活動‏!





報名網址:http://tour.youthtravel.tw/grandtour/son03/act_detail.php?id=16&sid=66



@這是新的一梯次!動作要快嘿!



這裡附上兩天一夜行程表:





★壯遊行程表



第一日行程:



10:00-10:20報到—嘉義火車站前站大廳



10:40-11:00嘉義市定古蹟~北門驛導覽



11:00-11:40回玉山旅社放行李並做導覽



11:40-12:40午餐~洪雅書房《傳統碗糕&米糕》



12:40-13:20嘉義市洪雅書房或玉山旅社進行午休



13:20-13:40於洪雅書房「相見歡」(彼此自我介紹)



13:40-14:10於洪雅書房ppt 分享~房主對嘉義市人文的心得分享



14:10-16:30悠遊嘉義東門、大北門地區



~走訪傳統剉冰老店–榕樹下(若天氣太熱加入的吃冰行程)



16:30-17:40於嘉義杉池旁綠地 進行公共討論



17:40-18:30晚餐~北門砂鍋魚頭



18:30-19:30回旅社稍作休息與沖澡



19:30-20:00玉山旅社導覽



20:00-21:30遊嘉義市文化觀光夜市



22:30前請就寢



第二日行程:



7:30-8:00 早餐 (領早餐並收牢飯錢$100)



8:30-9:20古老的拘禁空間—嘉義市城隍廟



9:20-09:50 逛東市場



10:00抵達國定古蹟嘉義舊監



10:00-10:40進行入監儀式



1、畫臉(刀疤、刺青等),可互畫



2、拿號碼牌拍照



     3、蓋手印



è入監(暫收相機)



        靜默五分鐘è寫家書(牢房內)



10:40-11:00出牢房



     以家書交換相機



11:00-11:30舊監中央台導覽



11:30-12:30吃牢飯:兩菜一湯、自助式、一定要自己洗碗



12:30-13:30於總務課進行午休(可四處參觀並拍照)



13:30-14:00於總務課進行嘉義舊監PPT分享



14:00-15:00嘉義舊監體驗與監獄工廠導覽活動



15:00-16:00進行結業典禮---出獄儀式



     1、領結業證書



     2、過火爐、吃紅蛋



     3、人形看板拍照



     4、舊監大門之大合照







結束兩天行程 (腳踏車騎至玉山旅社歸還再步行回車站)







(*有些行程會視當天情況而做些微的更動,如有不便之處,請見諒)



第二點



★行前通知



首先請務必準時於活動當天早上09:30~09:50前往嘉義火車站前站大廳集合報到!!



10:00報到—嘉義火車站前站大廳集合,★請準時報到集合☆~







*以下事項請務必配合:



1. 請自行攜帶防曬用品(遮陽帽、陽傘、外套、防曬乳液等)



2. 請自行攜帶防蚊液



3. 請自行攜帶雨具(雨傘和輕便雨衣皆需) (必帶指數★★★★★)



4. 請自行攜帶環保筷及環保杯 (必帶指數★★★★★)



5. 請多帶一套換洗衣物(多帶一些T恤) (必帶指數★★★★★)



6. 請自行攜帶個人藥品



7. 請自行準備餐費 (必帶指數★★★★★)



8. 請自行攜帶盥洗用品 (必帶指數★★★★★)



9. 可多帶一條毛巾(擦汗用)



10. 請自行攜帶拖鞋 (必帶指數★★★★★)



11. 可攜帶相機



12. 本活動風雨無阻



13. 本活動需騎自行車,不會騎者請來電通知 (必定要告知!!)



14. 回程請訂18點以後的車票!







★特別推薦:



  各位學員跟你們介紹這次絕對不能錯過的老旅社–玉山旅社!!也是你們這次要居住的地方!!



★認識”舊”與”新”的玉山旅社─老房子的思考☆



前陣子有個”愚”(余)國信文化工作者,將這個半廢墟的地方,依考古建築方式,耗費時日,在一群熱心的義工、熱情的朋友,出錢出力、齊心協力之下,進行了一場搶救都市舊紋理的非典型保存革命,試著留下歷史的痕跡。



























★要報名的手腳要快呀!千萬別錯過了

■玉山旅社第八場活動—劉明敏&蘇鋭主講: 多背一公斤的公益行動--青年志願者參與川震災後重建經驗談

題目:多背一公斤的公益行動--青年志願者參與川震災後重建經驗談

演講時間:10/1(四)晚上19:30

演講地點:玉山旅社--嘉義市共和路410號(舊北門車站前)

免費開放!敬邀踴躍出席!


劉明敏(1985年出生)綽號小V,四川人,目前住在成都,是中國第一品牌公益旅遊團體「多背一公斤」的第一個正式工作人員,大學畢業後即進入這個由年輕人發起並主導的組織。去年川震發生,她在半年內,負責執行在災區建置五十間板房圖書室。一個大學畢業不到兩年的女生,她是如何做到的?

小V的學經歷如下:

教育背景
2003.9—2007.6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教育學院 應用心理學專業
2000.9—2003.7四川省瀘縣第二中學

主要工作經歷
實習:
2006.11-2007.1    廣州中山大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ICS)

實習生,主要協助中心培訓師民間組織能力建設相關培訓設計;擔任美國志願者中國行助理,協助其探訪華南主要NGO,提供諮詢服務。

全職:
2007.1-2009.1 多背一公斤公益旅遊項目www.1KG.org(草根公益組織)

2007.1-2007.12 負責城鄉兒童共用圖書專案-“雙子書”(http://twinbooks.cn/)志願者團隊管理、鄉村學校聯絡確定、學生資料收集、宣傳和印刷、網站更新等
2007.9  雲南麗江地區鄉村學校探訪,配送“雙子書”及瞭解學校回饋
2007.4-2007.5 參與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我的完美假期”攻略大賽,在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北部公益旅行
2007.10 組織美國KEEN公司雲南怒江地區貧困學校探訪
2008.4 執行平安集團“小桔燈鄉村小學圖書館計畫”江西、福建學校踩點、回饋
2008.5 負責多背一公斤志願者四川地震災區志願服務和物資分配
2008.9 同《南方週末》記者前往甘肅國家級貧困地區探訪代課老師,設計鄉村代課老師資助專案“燃燭計畫”實施方案
2008.10 協助《21世紀經濟報導》組織小桔燈專案江西學校志願者支教活動
2008.11 組織寶潔公司舒膚佳“健康之旅”活動災區學校行
2008.6-2008.12 申請南都基金會災後重建基金,全面負責多背一公斤災區學校帳篷圖書室和板房圖書室建設,建成3個帳篷圖書室和50個板房圖書室;發動數百志願者災區圖書室服務和活動。


蘇  鋭(1982年出生),住在北京,目前是「多背一公斤」的IT部門負責人。
想更瞭解他,請上他的博客(部落格):http://surui.net


蘇鋭的學經歷如下:

教育背景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 軟體測試與品質保證專業 工程碩士(就讀中)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 工學學士


工作經驗
2007.9 至今  多背一公斤
任IT負責人,負責 1KG.org 的管理和開發工作。1KG.org 起源於多背一公斤的公益旅行理念,為旅行者提供交流分享的平臺。現在 1KG.org 作為一個公益社區,為每一個人提供參與公益的機會,並為他們持續關注、改善鄉村教育狀況提供可能。

2006.11 至 2007.8  Maxthon 傲遊流覽器
任軟體發展工程師,負責傲遊擴展 http://addons.maxthon.com 和傲遊招聘 http://jobs.maxthon.com 的開發工作。

2006.4 至 2006.9   Intel 中國研究院
任暑期實習生,負責平臺測試資訊中心網站的開發工作,該網站為 Intel 內部員工和 ISV 提供硬體產品測試及統計報告平臺。
   
1999 至 2006  高中及大學階段
·    為北京驛動線上資訊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基於 Exchange 的手機郵件 Web 服務
·    開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規模最大的新聞網站 西電E流
·    開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紀委監察辦公室網站
·    開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政辦公室網站
·    高中期間參與創建北京學生社區 popinfo.net & chinahua.com


關於多背一公斤  這個組織
發起於2004年4月,愛聚(北京)諮詢有限公司是為實現多背一公斤的可持續發展而成立的商業機構,註冊於2008年3月。
*【簡介】*
“多背一公斤”是一種旅行方式。通過簡單的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旅程變成公益之旅,讓自己的旅行更有意義。
多背一公斤包括三個步驟:
   - 傳遞 - 出行時多背一公斤,為鄉村學校帶去需要的物資;
   - 交流 - 在學校中與孩子們交流互動,傳播知識,分享快樂;
   - 分享 - 歸來後在1KG.org網站分享資訊,方便更多人參與。
  *【價值觀】*
“多背一公斤”主張一種平等交流、快樂行動的價值觀,它相信每一個鄉村孩子都是快樂和有天賦的,公益行動是一種相互的分享和交流而非單方面的同情和給予。
“多背一公斤”提倡自助精神,鼓勵參與者的自發行動。在這裏,沒有權威,人人都是公益活動的組織者。
 *【願景】*
“多背一公斤”的願景是:旅行改變世界。
我們期待,每一個人熱愛旅行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每一次旅程變成一次改變世界的行動,不要輕視自己的小小行動。中國每年有超過3億人次前往鄉村地區旅遊,他們當­中如有百分之一、或是千分之一能多背“一公斤”,帶給鄉村孩子們的物資和歡樂就無可限量。
自2004年4月成立以來,多背一公斤的參與者共發掘整理了超過700所鄉村學校的詳細資訊,據不完全統計,有近萬人次參與了“多背一公斤”的活動實踐,間接影­響人群保守估計已超過百萬。

*【獲獎情況】*
聯想第二期公益創投資助機構
2009年康師傅水創意公益提案競賽第六名 
2008年奧地利Prix Ars電子藝術大賽數碼社區類別金獎(Golden Nica)
2007年度金犀牛戶外榮譽獎
2007年聯想公益創投五家示範公益組織之一
2007年上海浦東非營利孵化器首批五家支援公益組織之一
2007年《魯豫有約》完美假期攻略大獎
2006年平遙國際影展參展單位
2005年第二屆德國之聲全球博客大賽最佳中文博客決賽入圍(前五名)
2004年第一屆德國之聲全球博客大賽最具創意獎決賽入圍(前五名)

為什麼邀請多背一公斤來台灣?
張瓊齡  台灣國際志工協會副理事長
  
多背一公斤,是中國最具品牌的公益旅遊組織,成立於2004年,發起人余志海先生(綽號:安豬)原本任職於IT相關產業,閒暇時熱愛背包旅行前往中國各個偏遠地區,因而興起在從事背包旅行時,在行囊多背一公斤的物資,提供旅途中有緣相遇的學校運用,回來後並透過網路交流相關訊息,除了鼓勵更多背包客加入多背一公斤行列,也確保物資不至於重複或氾濫贈送。

2006年秋天,余先生得到友人支持,辭去原有工作,專職投入多背一公斤的社會企業創業工作,並於2007年任用了第一位專職人員。在2008年五月的四川地震,多背一公斤的志願者,發揮了平日建置學校資料的長才,快速通報受災學校訊息,並透過網民投票,取得大眾捐款,以半年時間建置了五十所板房圖書室,第一時間撫慰了人心。
我其實是想透過引進「多背一公斤」的來台,持續刺激與滾動一下我認為台灣還不錯,但是還不夠成氣候躍上國際的公益團體。
這次很明顯是以社區大學的圈子居多,往後,如果年年辦,訂定不同的主題,就會再有其他類別的公益團體加入。
2006年夏天,我隨著政治大學第三部門中心的參訪團,到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拜訪跟公益團體相關的單位與組織,那次的經驗,令我大受刺激。也真心覺得台灣的公益團體不能再「故步自封」或是「顧影自憐」,還是,自以為還比中國進步二十年以上了。
沒這回事的!
人家都是跟國際組織在交培,不論是資金或know how,都是國際級的。
當然,這幾年下來,隨著我跟中國的民間團體有多一點的互動之後,雖然覺得台灣還是有自己的強項,但即使是已經很大的公益團體,都沒有幾個有像樣的英文網站,只要人家在網路上查不到,對於國際人士來說,這個組織就是「不存在」。(或許現在透過google translator的對譯,可能好一些)
經過幾年的互動,也在2007年五一黃金週參與了他們在廣西的公益旅遊活動,作為第一個參與多背一公斤活動的台灣人,我確信 多背一公斤的發起人:安豬(余志海先生),是可以信賴的人,他要發展的,跟我想做的,(用簡單的參與方式,擴大一般社會大眾對公益的參與面與總人數)基本上是吻合的。
本次活動之規劃在八八水災發生之前,原本規劃的分享重點之一,就是會放在去年他們如何在災後一週內,進駐川震災區,並利用震後半年的時間,在災區建置了五十個板房圖書室。
這裡頭會包括資金的來源取得,以及除了協助災區緊急期的安頓工作之外, 多背一公斤的組織本身,是否也因為參與這項工作,而有所成長。
我從多背一公斤案例看到的是,他們運用組織本身原本的專長與特色,巧妙地在災區發揮了支持的功能,同時也藉此讓自己的組織更加壯大,讓組織朝原本希望趨近的目標(譬如:擴大服務學校的數量)更加靠近,並沒有因為支援災區,讓組織做了與原本宗旨無關的工作,或者從此以後成為包山包海的組織,這是我覺得很難得的部分,也是台灣的NGO可以交流的部分
八八水災發生之後,我立刻把嘉義&高雄地區的分享主題,調整為災後重建的經驗交流,以便讓這次的公益旅遊更具有時效性。
目前尚未開放中國背包客來台旅遊,但我認為那是早晚的問題。我希望搶在政策之前,透過多背一公斤這個平台,帶給中國廣大的背包客一個印象:台灣不只有日月潭,阿里山,真正要品味到台灣的內涵,只有透過跟在地NGO的接觸,才會得到精髓。我希望把「公益旅遊」跟中國背包客來台旅遊,建立一個連結,這樣,越多人來台灣,對台灣才會有正向的效應,而不是成為觀光浩劫。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風災過後,阿里山森林鐵路論壇

2009/09/19(六)---森鐵達人翁幸昭VS鐵道達人許乃懿



2009/09/19(六)19:30~21:30  本次論壇將邀請家中三代都開阿里山小火車的翁幸昭先生與鐵道文化協會理事許乃懿醫師來玉山旅社對話,與大家一同思考與討論,阿里山森林鐵路何去何從,風災過後的阿里山鐵路,究竟有沒有未來?




  阿里山森林鐵道自從民營化後即發生許多讓人失望與憤怒的情事,例如200810月,阿里山森林鐵路樟腦寮段,因災害導致路基坍塌,造成鐵軌懸空停駛,2009116日採「接駁」方式恢復行駛,但始終一直處於長期接駁來營運,看不到民營後的效率與創意!更嚴重的是新聞頻頻出現鐵道因民營化後缺乏維護人力(民營後為節省人事成本而

致),而出現安全疑慮!更出現司機集體請辭事件!

 

   如今,莫拉克災後的阿里山森林鐵道更是全線通車日遙遙無期,日前更發生辭退20位員工以降低營運成本(其中有位賴姓員是88水災的災民,災後生計更是問題)...

 

   林林總總,一味怪罪民營化的公司也已無濟於事,我們關切的是:政府的災後重建,是否有反省民營化(不該再山也BOT、海也BOT),能否趁此次重建機會讓阿里山森林鐵道回歸一個真正善後處理的方案呢?

 

  這一晚,我們先來了解莫拉克災後的阿里山森林鐵道最新情事,同時,來一起探討鐵道文化資產的維護與方案,我們一起來關心與研擬!





論壇地點:玉山旅社,嘉義市共和路410號(北門驛站前)

聯絡電話:05-2763269




 





阿里山鐵路有明天嗎? 文/許乃懿



阿 里山鐵路是台灣享譽國際的代表性鐵路,由於要從海拔三十公尺的嘉義一路攀升到兩千多公 尺的阿里山,工程浩大,同時車輛設計操作維護上也都有特殊要求,維護不易且費用龐大。早在一九 ○六年開工之初即曾嚐試BOT方式,但當時得標的藤田組到一九○八年即因不划算而中途認賠殺出,爾後一直都由官方經營。早期因有木材收入加上獨家生意,仍 有其利基,再加上它是山區唯一聯外交通,須勉力維持;及至一九八三年公路開通,但也有森林遊樂區門票收入挹注,尚可維持。   不料因二○○三年車禍造成史上最大傷亡,林務局與中央悍然決定回頭走BOT,最後由宏 都接手。可是對於每年支出達二億多而收入僅八千萬的森林鐵路而言,財力並非十分雄厚的宏都是否能夠支撐?尤其宏都利基所在的阿里山新旅館面對環評以及現有 業者的抗爭,不知何時能通過;即使通過,其完工營業也在數年之後;何況現在多數人根本不在山上過夜,其何時能回收,實難逆料!會不會重蹈當年藤田組覆轍, 中途撤手,任令此一國寶鐵路荒廢,的確令人擔憂!



  如果不靠政府補助,鐵路本身欲達收支平衡,在增加收入方面,必須將現行每日一班往返上 下山列車增加到四、五班,或者增加其他班車、販賣相關產品等,不然只好提高票價。至於節省成本方面只好精簡人事,採用較低薪資員工,最糟的就是降低維修品 質。但幾年前三位媒體記者在英國搭火車遇難,就是民營後疏於維修路線所致,宏都接手後的確施行精簡人事,至於維修品質,尚缺證據,卻令人堪慮。主要在樟腦 寮附近坍方路段長度不長也不困難,卻一直和林務局互踢皮球至今不肯修復,難免讓人覺得其並非勇於任事且太過計較利益。不過話說回來,我們又如何能期望私人 企業不計盈虧來做公益?



  其實光從政府視之為燙手山芋,巴不得委外經營來看,阿里山鐵路就不可能列入世界文化遺 產,因為當地政府民眾的態度正是考評的重要項目,你既無心保存,又何必登錄?而一年兩億經費對中央政府預算不過九牛一毛,何以不為?何況就算民營,也需要 公權力的介入,像阿里山本來就應列入文化與自然保護區域,不應過度開發,而需在觀光與保育之間求一均衡。如此一來眾人無法輕易進入,其價值才能張顯發揚, 每個人來此的單價提高,而可以在限量的遊客之下獲得生存,鐵路如是、森林亦如是!一九二八年之時,台灣的執政者與民眾就已經都有所體會了,而積極籌設新高 山、阿里山國家公園而不是風景區或遊樂區,以求阿里山森林及鐵路之永續經營,可悲的是現代官民竟反而無此認識!而當公權力只挑軟柿子吃,或也淪為以賺錢為 目的,誰來維護自然與文化?



  所謂觀光並不是不能限制遊客,像瑞士的馬特洪峰及少女峰,日本黑部立山都是著名例子。 火車走七、八個小時也不見得沒人坐,像瑞士冰河列車,美國The Cultec&Cumbress Railroad。可是你要去發掘、去經營、去宣傳其價值與樂趣,而不是無病呻吟的自吹三大登山鐵路,但旅客毫無感受。阿里山鐵路究竟是資產還是負債,存 乎當政者,有心者負債亦可回春,無心者萬貫財產也會敗壞一空。但是當做為台灣最富盛名的旅遊景點,中國觀光客竟是搭遊覽車驚鴻一瞥,只為了看根本不存在的 阿里山姑娘,那已註定其萬劫不復之命運了!



 (作者為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



守護森鐵百年:三代開阿里山小火車,「比開賓士還爽」





從一九一二年開始,阿里山森林鐵路已行駛將近百年之久,目前雖然搖搖欲墜,卻有一家人代代守護這條鐵路。森鐵司機翁幸昭駕駛小火車已有二十七年,祖父翁秀 興、父親翁春傳從日治時代就為森鐵工作,祖孫三代百年歲月全奉獻給阿里山鐵路。

                                                            

五十四歲的翁幸昭拿起祖父為森鐵工作唯一一張老照片,「線路工」的字樣就繡在翁秀興的日式制服上。民國前七年出生的翁秀興,少年時就在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經 營的阿里山森鐵負責鐵道維修,當時還負責把小火車經過的隧道關上門,以免車廂內空氣被煤煙污染。       

                                                            

第二代的翁春傳在民國三十五年到奮起湖當機關夫,協助火車發車前運轉整備和保養,後來成為助理司機。翁幸昭很懷念國中時放學搭乘父親駕駛的火車,一路從竹 崎返回奮起湖,沿途煤煙裊裊,風光明媚,「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樣,坐阿爸開的阿里山火車上下學?」       

                                                            

民國六十八年翁幸昭退伍之後,「阮爸說我文的不行武也不好,只好回到山上。」而從小在煤煙味薰陶下長大的翁幸昭,就像天生的火車駕駛,才三年就晉升助理司機,民國七十七年成為正式司機。      

                                                            

三十年來,翁幸昭見證這條鐵路的喜與悲。他曾在民國七十二年開蒸汽火車行駛眠月線,造成轟動。民國八十七年紐西蘭大學生魯本在眠月線失蹤,「還是我載著他 過去。」民國九十二年小火車翻覆造成十七人死,就是翁幸昭開著小火車把遺體運送下山。                 

                                                            

去年阿里山森鐵移交給宏都公司經營,許多老員工都選擇退休,但翁幸昭堅持要陪著鐵路走下去。他家中收集各式各樣的森鐵照片與車票,也經常擔任森鐵解說講師,「要把阿里山鐵路的美給大家知道!」

                                                            

「阿里山鐵路像一罈百年老酒,我們家就喝了三代」,日復一日的工作會不會無聊?翁幸昭笑著說,「別人開兩百萬的賓士就很爽,我每天開價值上千萬的火車還可看風景,怎麼會煩?」【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






撥雲見日──阿里山人看阿里山。





<h3>姊妹潭是陳月霞消磨青春歲月的「私房地」,

鄒族姊妹殉情的傳說雖假,美麗的景致卻如假

包換。(攝影/藍春曉)
</h3>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奮起湖」根本沒有湖,鄒族不是阿里山的「原住民」,阿里山地名的由來和「姊妹潭」淒美的傳說,都是官員杜撰加記者錯誤傳播的結果。



阿里山「原住民」口中的阿里山真相,和外人知道的阿里山大相逕庭。


「是核心,又是邊陲,」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長楊宏志一語道盡阿里山的複雜度。他指出,台灣各國家森林遊樂區中,只有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有住戶。目前區中的3個村落、108戶住民,都是以「暫准建地」模式居留的林務局員工、工作人員和眷屬。



「對已相傳4代的住民來說,阿里山是安身立命的家;但站在政府的立場來看,阿里山是國有林地、國家的門面,無論伐木、狩獵、建築都必須管理與限制,當中因此存在著矛盾與衝突,」楊宏志表示。




經過日本人的統治、林務局的管轄,現在又逢陸客川流進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住民的生命樂章早與阿里山同調,送往迎來、不斷地改變與適應間,有得亦有失。




誰是「原住民」?

一般人總以為,鄒族是阿里山上的原住民。




事實上,阿里山鄒族人數只有三千多人,多居住在山麓,以廣袤的阿里山為獵場。而森林遊樂區原本是整片原始林,完全沒有居民定居在此,當年日本總督府為開發 林業,招募了上千名日本人,又在全台各地徵召了上千名台籍伐木及鐵道工人。




台灣光復後,日籍居民被迫遣返,剩下來3個村落的台籍居民,便成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中的「原住民」。




換句話說,住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中的阿里山人,全都與森林或鐵道脫離不了關係。




以陳月霞為例,祖父十幾歲就上阿里山伐木,外祖父則是鐵道工人,同在一座山上出 入久了,各自在此生養子女,之後同事變成親家、子女又繼承父業。陳月霞的父親在光復後的林務局工作站當巡山員,母親則經營柑仔店(雜貨店)和茶室,直到 1960年代陳月霞念國中時,家裡改為經營旅館和餐廳,開始走觀光路線。




目前擔任阿里山森鐵司機的翁幸昭,則祖孫3代都以守護阿里山森鐵為職志。祖父是森鐵的道班工,負責鐵道維修;父親從運轉整備和保養的機關車夫當到助理司機,翁幸昭自己則從學工、助理司機一路升到司機,駕輕就熟。




翁幸昭說,在父親的年代,還沒有巡道車,當年為了確保鐵路全線安全無虞,巡路工得徒步巡道,半夜二點前就要出發,一路從嘉義走到祝山,一步步仔細檢查、撿拾鐵軌上的障礙物。




阿里山上的哭笑童年

鐵道是阿里山人賴以維生的命脈,更是早年對外唯一的交通工具。

在森鐵舊主線終站「沼平」出生、長大,調查阿里山十多年、如今以阿里山歷史為題材寫小說的陳月霞,對阿里山的一景一物都有著濃烈的情感,特別是森林鐵道。

這條森林鐵路對陳月霞的意義,有如宮崎駿動畫《龍貓》裡那部有著12隻腳、穿梭森林中的貓巴士,承載著充滿童年回憶的悲歡歲月。





<h3>阿里山再起,希望另一世代的孩子們也能在此

地留下同樣美麗的回憶。(攝影/藍春曉)
</h3>

由於阿里山上沒有國中,因此,山上的孩子從十多歲起就得離家到山下唸書。學期開始,孩子們總是掛著兩行淚從山上一路哭到嘉義,到了寒暑假才能帶著笑臉直奔上山。

身為阿里山之女,陳月霞對因伐木而改變了阿里山的生態環境,一直耿耿於懷。




「阿里山沒有夏天,」陳月霞說,山上以前更冷,冬天會下雪降霜,農曆10月,在碗裡放入糖水和梅子,放在屋頂上,第二天就有冰可以吃了。經過數十年大量砍伐林木之後,阿里山的溫度也隨之升高了。




1998年6月底阿里山神木放倒,更讓部分阿里山人的心也跟著坍塌了一塊。




「據報阿里山神木將要砍伐,清晨4點50分,我從台中驅車出門,9點10分偕同 母親一起和神木拍照做最後的留影。……12點52分,居民眼睜睜看著曾經與生命同軌、聳立3,000年的神木,狠狠的摔倒下來,這時候有人眼眶噙著淚,透 過淚眼彷彿清晰可見其心靈深處烙印的傷痕。」陳月霞在〈阿里山神木奇譚〉一文中,清楚地記錄了阿里山神木走進歷史的那一刻。




必也正名乎

彷彿終日雲霧繚繞的阿里山讓外人永遠看不真切,阿里山也有許多以訛傳訛的誤謬傳說。最大的烏龍,就是「阿里山」這個地名。




相傳二百五十多年前,鄒族有位酋長叫「阿巴里」,驍勇善獵,帶領族人入山打獵都 滿載而歸,族人為了感念他,將該地取名為「阿里山」──這樣的說明,不斷出現在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大小簡介中。但經調查發現,這竟是1963年工作站 主任接受記者訪問時「自己編的故事」,現今鄒族後代也嘲諷說,幸好當時沒將「阿巴里」說成「阿里巴巴」,否則豈不更具傳播效果?




吳鳳神話,則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編撰的故事,將吳鳳塑造為身穿紅衣、頭戴紅帽,捨身破除鄒族獵人頭「出草」習俗的英雄。直到1980年代末,原民意識興起, 族人不甘忍受長期遭污名化,吳鳳神話才終於落幕,從小學課本裡刪除,阿里山的吳鳳村也「正名」為阿里山村。




森林遊樂區中的景點──姊妹潭,也有個淒美的故事。相傳姊妹潭是一雙鄒族姊妹追求愛情受挫、兩人相偕殉情之地。




「問題是,那一帶早期根本沒有水潭,也沒有鄒族原住民!」陳月霞指出,那是後來一位攝影師為了增加照片的美感,自己胡亂編出來的故事,卻廣為流傳至今。




阿里山姊妹潭的淒美故事雖假,但陳月霞當年在那裡留下的美好回憶,卻真實如昨。

曾經,姊妹潭是陳月霞「私人」獨享的優勝美地,在那終日不見人蹤的歲月裡,只有她一個人躺在兩棵大樹之間的吊床上,或讀《紅樓夢》,或做著青春夢,好不愜 意。如今的姊妹潭幾乎24小時都有人流連遊賞、指指點點,「阿里山淪陷了!」陳月霞說。

台灣光華雜誌2009年08月號



八八水災/阿里山鐵路重創至少修2年



八八水災重創阿里山,公路沿線至少4處隧道大崩落,得花一年的時間才能搶修完成;阿里山小火車更是嚴重,鐵軌遭沖毀,隧道被落石壓垮,至少要兩年才能恢復。



曾經是隧道的地方,坍方斷成兩大截,落差至少1公尺,阿里山公路路基嚴重流失,嘉義林務局花了2天徒步勘查,發現19號隧道原本高度有3.6公尺,在土石崩落後,現在剩下不到1公尺。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情況更糟,從交力坪站到水社寮車站之間,有4座隧道被埋;到森林遊樂區的前一站「二萬坪車站」,路基嚴重流失,站內有100公尺的鐵軌路基消失了,鐵軌完全懸空,光是看就覺得怵目驚心。



整條森林鐵路鐵軌到一半就不見了,超過50處以上路基坍方,還有200多處以上的邊坡也嚴重塌陷。阿里山小火車想要全線運作,得花兩年時 間捲土重來,目前只能靠周邊產業道路連接阿里山公路,大型遊覽車想要上山,至少再等一年。88水災已重創嘉義的觀光事業。東森新聞記者吳瑞興/嘉義報導



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修復,纜車替代擬雙軌並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阿里山森林鐵路遭莫拉克風災重創,初步統計多達四百餘處待修復,修復經費高達十一億元,復建期更長達三年,因而引發外界質疑是否有復建的必要,亦或是停建以纜車替代,林務局表示,依照和宏都所簽訂的合約精神,仍以修復「整條森鐵」為原則,惟替代方案仍有討論空間,兩案可「雙軌進行」,互不衝突。      根據林務局勘災人員統計,整條森鐵因土石坍方、橋梁斷裂與砂石淹沒隧道等共約有四百餘處待修,其中又以二萬坪車站旁路基遭沖毀「鐵軌變天橋」、奮起湖段四十五號橋遭沖毀、六十一公里屏遮那段八百公尺長路基遭掏空滑落山谷最為嚴重,林務局粗估復建經費將高達十一億元,工期長達二至三年。




     四百處待修 經費高達十一億元




     由於森鐵已移交宏都經營,林管處上月十五日與宏都展開災後協商,依照合約復建經費由林務局負擔八成,宏都負擔兩成,復建計畫由宏都提出,災後至今快一個月,林管處副處長謝尚達表示,尚未收到復建計畫。



     此外,由於森鐵沿線崩塌嚴重,很多坡地皆屬崩積土,日前即有學者專家提出建議,是否採取修復部分具觀光價值路段或以高山纜車接駁方式。對此,謝尚達表示,依照合約仍以修復「整條森鐵」為原則,至於纜車或其他替代方案,因涉及專業地質探勘數據、氣候條件與營運成本考量,尚屬「公共討論」階段,兩案可「雙軌並行」,互不衝突。




     地方提建議 僅需修地質穩定段




     竹崎鄉長王焜弘表示,森鐵有三分之二路段位於鄉內,為保留森鐵的歷史價值與觀光收益,他建議從北門車站到奮起湖站間,因地質較為穩定,應該全線保留;至於奮起湖站至二萬坪站因受創嚴重,復建經費龐大,且不保證修復後無崩塌可能,因此可考慮以空中纜車代替。



     宏都發言人藤新富表示,上月二十一日已向林務局提出一份簡易復建計畫說明,然因實際復建計畫涉及地質探勘與施作工法等相關專業意見,因此待這兩天彙整相關資料後,會盡速向林管處提出正式的森鐵復建計畫書。


資料來源:2009-09-03 中國時報【鄭光宏/嘉義報導】





旺旺入股宏都 添變數



宏都建設(5523)旗下宏都阿里山國際為推動阿里山三合一BOT案,旺旺集團已和宏都磋商入股取得8%股權,不過,阿里山鐵路及公路均被「八八水災」沖斷,增添此案諸多變數。

旺旺集團看好阿里山觀光前景,正與宏都阿里山國際洽商入股,雙方初步要洽購8%股權,旺旺集團希望能達到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持股比重。

不過,「八八水災」重創阿里山,聯外鐵路斷成多截,修復時間遙遙無期,有人提議放棄全線修復,只保留有觀光體驗價值的路段,並已獲行政院長劉兆玄裁示交予評估研究。

阿里山公路因有部分路基流失,考量行車安全,有人提議讓阿里山公路休養生息三年,禁止大型遊覽車進入阿里山,若成為政策,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觀光產業將進入黑暗期。

宏都阿里山國際的三合一BOT案,最大投資項目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沼平車站投資興建大型觀光旅館,若沒有阿里山公路帶進大量客源,阿里山鐵路又不知何時能修復,風險不低。

宏都位於嘉義市北門車站的多功能飯店,也是三合一BOT項目,工程並未受「八八水災」影響,預計明年3月左右完工啟用。

宏都說,依照契約,宏都仍會繼續推動阿里山三合一BOT案,不會因「八八水災」放棄承諾。不過,契約中有關阿里山森林鐵路,也有不可抗力的相關條文,修復費用計算方式,仍有待討論確定。

至於宏都阿里山引資入股計畫,宏都強調確實有洽談對象,但不能公開身分,也還沒有達到定案階段。

宏都建設為宏都阿里山國際持股比例逾五成的母公司,上周五(4日)收盤價13.1元,下跌0.4元。

【經濟日報╱記者王瑞堂/嘉義報導】